還有兩個多月,2020終於快要結束。這絕對是不容易的一年。
平常到了這個月份。一眾職人大概都已經蠢蠢欲動,準備好離開舒適圈,去找一份更適合自己的新工作。然而,受限於今年的動盪氣候和經濟狀況(尤其是香港),在考慮轉職時難免會多了一份謹慎和不安。
上星期剛好遇上一個個案就是跟轉職有關。她對現在的工作環境感到意興闌珊,認為這地方已經再沒有可以讓她發揮的空間。她相信自己值得更好,所以希望透過職場引導,好好認識自己的才能,並找上一份更適合自己的新工作。
神奇的是,在完成職場引導後不足一星期,個案就跟我分享說,她已經找到一份自己心儀的新工作。聽到她興奮的聲音,我也不期然的感動起來。感動的,除了是因為感受到她的喜悅,大概更是因為這經歷能讓我看見,原來自己的服務,真的能夠為他人生命帶來實質的改變,真的能夠讓看似「離地」的身心靈理論,轉化為「貼地」的生活技巧。
當然,我並沒有甚麼特異功能,所以不會也無法作出「一星期找到工作」的服務承諾。真正的改變和療癒,從來都在個案身上,是他們自己的功課。作為引導者,我的角色只是讓他們看見那張尚未被打開的門。這門能否打開,他們是否願意走進去,這全看個案自己是否有願意接受改變的勇氣。換句話說,他們才是自己的療癒師。我所做的,只是在他們感到迷失或困惑時,讓他們看見自己的可能性,重新相信自己而已。
感到迷失或困惑,往往並非因為眼前沒有選擇,而是我們不知道如何在眾多選擇中,找到自己想要的那個。在考慮轉職的過程中,尤其會夾雜著各式各樣的複雜情感和看法:對原有工作/公司的不滿,對前景的期盼,面對不確定性的不安,旁人眼光,自我價值觀和過往失敗的細胞印痕等等。
要在分叉口找到出路,就必須先認清自己真正想要的甚麼。在尋找的過程中,我們太想成為誰。我們的焦點往往放在他人身上(差不多年紀的朋友),賺的錢是否被自己多,職位是否被自己高,生活是否更符合社會標準。然而我們想成為誰, 往往只因我們沒有看見自己本來是誰。換句話說,我們常常忽略自己的能力和天賦才華,或是即使看見了,卻不願相信這個可能性的存在。
每次我跟個案分享,從他們的人類圖上,我看見的某些特質,他們總會面露感慨。這些特質對他們來說,往往既熟悉又陌生。自己的這些面向,其實他們心底裡大概都已知道,只是在成長過程中,被壓抑下來,或遭到否定而已。引用個案的一句回饋「你的分享喚醒了我內心那個差一點遺忘了的自己」,這大概就是Human Design 人類圖能帶給世界的美麗。
然而,僅僅知道自己是誰,當然還是不足以讓我們可以找出正確的道路。以Human Design 人類圖的觀念來說,「回到內在權威與策略」固然是最佳的不二法門。透過聆聽薦骨或直覺聲音,或等待情緒週期,我們就能夠清明的下決定,並對要下的決定充滿踏實感。我3年前的裸辭(沒有工作情況下離職)和1年前決定要搬到台灣,皆是以我的薦骨回應作為我下決定的基礎。
然而,要一個初學甚至不懂人類圖的人,下定決心,不顧一切的去做這樣的一個實驗和嘗試,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甚至還會有點不切實際。我建議可以由淺入深,先做「放下頭腦,信任身體」的練習。
活在這極度講求邏輯的都市生活中,我們下的每個決定彷彿都必須倚賴頭腦分析。試想想若你正在找工作,你會如何作出挑選?你大概會評估薪資是否符合市場標準,或同年層的水平;你大概會考量這行業和公司有沒有潛質;你大概會想眼前這老闆是否能幹,我能否從他身上學到甚麼,以便在職場上升遷?
然而,這些問題根本沒有客觀的標準答案。公司潛質多大、老闆能幹與否,和自己能否從中進步,全是極度主觀的問題。答案會隨著我們的心情和決定而輕易改變。當我們在面試現場,對這份工作志在必得,充滿熱情和希望,我們的頭腦會引導我們看見正面的答案;而當我們想離開公司的時候,感到意興闌珊,頭腦必然會對以上問題置予否定。
我們的頭腦就像一台運算機,它根本無法知道事實的全部,也無法預測到接下來的變化(可參看<放下頭腦,信任身體>一文)。它或許能透過比較和分析,讓我們看見入職薪資低於水平這事實(但仍是一種錯覺,因為每份工作的性質相異,所以根本無法比較),卻無法預視到,我們可能因此遇上賞識自己的老闆,獲得表現機會而最終升遷加薪;相反,入職薪資即使高於水平,也只是當下的現實,無法代表未來能就此平步青雲。職場上就有很多人被高薪挖角,卻反而因此錯失屬於自己的舞台,最終得不償失。
正正因為我們以這種片面性的資訊作選擇的基礎,我們才會在事情發生後,覺得為甚麼跟自己所期待的不同,然後產生氣餒、挫敗、憤怒、苦澀等情緒。相比下,我們的身體往往比頭腦更快知道我們要的甚麼,更值得相信。
在找工作的過程中,我們往往忽略了最基本的事情,就是當你走進這間公司作面試的時候,對環境和老闆的第一個感覺如何,有沒有興奮喜悅的感受。我們往往倚賴頭腦的分析,而忽略了身體最確切的感受。當你能夠在這公司開心工作,你自然願意和能夠好好展現自己的才能,也自然能夠有更好的仕途。
對我來說,這其實與薦骨回應殊途同歸。你不妨把薦骨回應視作一個進階版的 Gut Feeling。能聽到自己的薦骨回應當然最好,但當你還未準備好做這個實驗的時候,不妨也可試一試放下頭腦的分析,相信身體最真誠的感受。
然而,若你真的準備好作出一次嘗試,我還是會鼓勵你去做一次實驗,一次運用「回到內在權威與策略」的實驗。就像游泳,你一天沒有親身下過水,所有對游泳的看法和感受,都只是未經證實的想像與投射。但只要當你不顧一切,跳下水中然後慢慢游起來的時候,或許你會發現自己已經愛上了游泳。而最重要的是,你知道自己永遠都有力量去重新作出選擇,無論是繼續游泳還是回到陸上。
Human Design人類圖提供的是一個選擇,而不是一個答案。
當問題梳理清楚,答案也自然會浮現。這也正正是為甚麼上星期的轉職個案能夠在一星期內就能找到工作。因為當她重新確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,究竟是一個可以有發展空間的工作,一個可以追隨的老闆,還是一個每天開心工作的環境;那個對的選擇自然會出現在她眼前,而更重要的是,她能夠看見並懂得選擇它。
所以當下一次你在懊惱為什麼機會沒有出現在你眼前的時候,別問機會什麼時候來,先問自己準備好了沒有。當學生準備好,老師自然會出現。
若有興趣更深入了解Human Design人類圖,歡迎留意我的FB專頁。
若你在職場上遇上任何疑難,或想探索自己在職場上的可能性,歡迎按以下連結,了解【職場引導服務】詳情。 若渴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好好運用自己的薦骨權威,或想認識薦骨的運作,歡迎按以下連結,了解【薦骨健身房 】詳情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