話說上星期六我去了登八里的觀音山,打算乘著好天氣俯瞰淡水河出海口與台北市區的景色,結果雖然最終甚麼風景都看不見,卻竟然在路途中遇上了一位隱世高人,讓我獲得了一次意外的開悟。
按照我本來的規劃,這次走的是最熱門、最容易走的硬漢嶺步道,因為雖然知道這裡的山徑步道四通八達,「條條大路通觀音山頂」,但因為不確定路面情況,還是穩妥一點吧!
然而,沒料到在行進間卻竟一次又一次地錯過了原本規劃路線的路口,結果越繞越遠
,走進無窮無盡的沖刷地和拉繩陡坡,再加上剛下完幾個星期的雨,路面特別濕滑難行,走起來特別費力。
就在這不預期的路上,我遇上了一位也剛好在登山的阿姨,於是我們就邊走邊閒聊起來,聊到剛好大家今天都是一個人登山,但如果登大山就需要夥伴了。
於是我跟她坦誠分享內心的真實想法:「但可惜要找到合得來的夥伴不容易」。
2/4人生角色的我一直很渴望可以找到理念相同、齊上齊落、共同進退的好夥伴;而G空(G中心沒有定義)的我又很渴望能夠在所屬群體中找到歸屬感。這樣的設計一直為我帶來很大的拉扯和困擾,一方面對合作充滿渴望,另一方面又很害怕在關係中受傷,不敢過份投入,害怕希望越大,失望越大。
意想不到的是,阿姨竟然回應我說,是否合得來倒不重要,因為這也實在太難,始終大家萍水相逢,更重要的是彼此是否擁有默契。如果一個走得較快,另一個走得較慢,他們是否願意適應調節,一起找出大家都覺得舒適的節奏,而不是各自堅持自己的步伐,結果走得較快的要不等得太久身體開始冷起來,要不一肚子怨氣,埋怨對方跟不上自己的節奏,拖累著進度,相反走得慢的又感到壓力,走得不暢快。
這段對話在我內心造成了一股震盪,剛好和應到我這一陣子一直在覺察與思考的事。
我一直以為,合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借助他人的力量去創造自己的願景,各取所需。換句話說,你擅長種菜,我喜歡養豬,因為只吃豬會膩,只吃菜也不飽,所以我們合作,我們交換,從而讓大家可以既吃豬也吃菜。我厲害和喜歡的部份,就多做一點,但我不擅長、不想做的部份,就要依靠他人的支援。
這樣的合作模式看似合理,是過去職場生涯中一直以來所習慣的,更同時是現今講求分工作合作的社會文明的基石。然而,我逐漸發現,這只是最基本程度的合作,只能夠填補我們各自的匱乏,卻無法因此創造更多。
而且這樣的分工系統甚至更會讓我們的能力變得越來越兩極化,要麼很懂,要麼完全不懂,缺乏技術與經驗的交流,只想把自己不擅長、不喜歡的工作推給他人,埋沒了進步的可能。而過度分工更會造成山頭文化(又稱作穀倉效應 The Silo Effect),讓人見樹不見林,失去宏觀視野。
我開始了解到,合作的真意在於共同創造,創造出世界上本來沒有的事物。也就是說,合作為我們帶來的,並非只有對方的資源:豬肉和菜,而是透過想法與經驗上的交流,透過互相激盪,共同研發出一款新的菜色:馬鈴薯燉肉。
在這共同創造的過程中,我們雙方都必須放下部份各自的堅持,否則就無法合併出一個新的生命體,但另一方面又要注意不要過度犧牲核心自己,失去了自己的風格和喜悅。至於甚麼需要抓緊,甚麼可以放下,就全看實驗和覺察了。
在這合成生命體中,我中有你,你中有我,無法清楚分離,更同時有著二人合作下所產生出的額外化學作用,那個我們無法獨自產出和擁有的元素。這才是合作的最大創造力,也就是59-6這條通道的核心:透過兩者結合(性),產生新的生命,新的可能。這孩子既不是爸爸,也不是媽媽,他就是他。
而如何可以驅動大家願意適應調節,能夠在兩者(甚麼更多人)之間達致大家都滿意的平衡,能夠做到和而不同,就視乎於彼此之間是否擁有共同的信念了。
換句話說,在一段成功的合作關係中,做事情的方法不一定要相同,甚至不一定要投緣,但只要信念相同,大家都想平安完成這次登山,那就自然能夠順利完成。否則,再相處得好也是徒然。
假設如果我很想登上玉山,你也很想登上玉山,但我們各自都清楚知道,我們沒有彼此或許就無法完成這心願,那我們自然可以合作,而路途上的不和諧或許都能夠接受或互相尊重、適應和調節。
這剛好跟我最近在看的《混亂的中程》一書中所說的不謀而合:「信念比共識重要。團體很少能做出關鍵、困難的決定。共識下的決定通常平凡無奇,為了取悅所有人,你會找出最低標準,也就是多數人熟悉的選項,才會導致最少的人反對,並更快獲得支持。相反,多數人都不喜歡甚至害怕他們不熟悉的觀點,因此大破大立之人出現時往往受到迫害,還會被嘲笑為傻瓜或瘋子。」
就這樣走著走著,在下個路口跟這位為我帶來覺悟的阿姨分道揚鑣後,我就邊思索剛才這段對話,邊繼續沿著更陡更濕滑的山路往上爬。幾經辛苦終於登上山頂,終於看到了一望無際的…… ……白牆!說好的晴天怎麼不見了!?
一星期前的天氣預報明明說這天將會是大晴天,到幾天前改成「晴間多雲」,到山腳時發現雲層開始積聚,但到山頂時竟然完全走進雲層中。這可是600多的高度,這雲層也未免太低了吧!而這低層雲像帽子一樣不偏不倚地包圍着山頂一整天(直到黃昏才因為氣溫下降而散去,但當時我已經回到蘆洲很久了)。
雖然最終無法看見當初想看的風景,但獲得了這次山上奇遇,也算得上是一趟精彩旅程吧!
在生命中,我們要學習的並非不作預期,而是學會放下預期,然後好好接受意料之外的事。
反正一天山還在,一天我還是可以再回來。觀音山,我們就下次再見吧!
更多的不預期遊台灣遊記:
若有興趣更深入了解Human Design人類圖,歡迎留意我的FB專頁。也歡迎按以下連結,了解【Living Your Design 人類圖初階課程 】詳情。
若你在職場上遇上任何疑難,或想探索自己在職場上的可能性,歡迎按以下連結,了解【職場引導服務】詳情。
若渴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好好運用自己的薦骨權威,或想認識薦骨的運作,歡迎按以下連結,了解【薦骨健身房 】詳情。
תגובו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