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【讓生命中的重大決定,都變得像決定去哪吃飯般簡單】



話說每次要決定去哪吃飯時,我內心都總會上演一個小劇場。


就在打算出發的那個當下,我總會不自覺地思索到底今天要去哪裏吃,想吃點甚麼,就是習慣性地覺得必須先有答案才行動比較實際。如果是往日的我,大概會一直想到答案出現為止。


而現在的我,如果幾秒過去還是沒有明確的想法,就會從思緒中回過神來,乾脆直接換衣服先下樓,邊走邊讓自己的身體帶領我向某個方向移動,同時讓我的「意識乖乖坐在乘客座」觀看身體作出的選擇。


就這樣隨著身體所選擇的路徑走着走着,可能性逐步收窄,眼前的選項也變得越來越明顯,於是很自然地就走到自己有想過或沒想過的目的地。


相反,在出發前千想萬想,有時候走到一半才發現自己雙腿根本不受控似的走相反方向,又或者就算真的走到目的地卻發現店沒有開,到了那刻才發現剛才那些分析考量實在多餘,因為世事的可變性比我們能夠預算的可多得很,我們根本難以做到全知


這些普通不過的日常生活經歷不禁讓我疑惑到,為什麼吃飯這決定可以如此簡單,生命中的其他重大決定就無法如此純粹呢?


決定去哪吃飯相對簡單,大概因為吃完覺得不好吃,大不了下次不去就是了;但如果是生命中的重大決定,好像換工作、結婚、搬家等,彷彿就無法如此瀟灑了。因為這不只是一個決定,更是一個承諾,而伴隨承諾而來的是持續的付出、責任與後果,我們一方面擔心自己會做錯選擇、會錯過更好,另一方面又害怕自己無法承受或承擔它所帶來的後果。


所以,我們總覺得自己必須作出最好的選擇,或至少避免作出錯誤的選擇。


然而, 我認為「生命中的重大決定」跟「決定去哪吃飯」本質上根本不存有巨大的差別,不同的只是程度上的差異罷了。


而從選擇吃飯地點這決定中,我悟到了一個重要的智慧,就是既然重大決定會讓我們過於困擾,那把它化整為零,將其打散成極細小的碎片,然後每次只顧走好眼前的每一步,不就輕鬆很多了嗎?


就正如我下樓後,唯一要作出的選擇就是向左走還是向右走。這決定大概不會太難吧?就算走完這步真的感到後悔,也不至於恨錯難返吧?至於這個選擇最終會為我帶來甚麼後果,現在想不了這麼多,到了自然知道。這跟玩鬼腳圖的概念相雷同。


或許你會疑惑說,生命中的重大決定總不能這麼任性草率吧?


然而,現實是,無論我們如何費心分析考量,最終還是無法確實知道自己的選擇是否「最好」。假設我們選了A,然後出現了「好結果」,我們如何知道「選B」一定不好,而非更好?同樣道理,如果我們選了B,然後出現了「不好結果」,我們又如何能夠確認「選A」就一定更好,而非更糟?


既然我們無法透視「錯過的選項」能夠為我們帶來甚麼不一樣的結果,那我們就根本無法判斷決定的「對錯好壞」。也就是說,遇上某個結果然後覺得自己做對或做錯了決定,只是頭腦一廂情願的想法,是它嘗試把決定合理化的一個過程,而不是事實本身。


正因如此,與其以無法確定的「對錯好壞」為選擇的基準,倒不如以我們內心的真實感覺為引導,因為後者至少顯得實在,是一個我們肯定可以獲得的「實質好處」,而不像想法般會搖擺與變質。我想,這正正就是人類圖中的「內在權威與策略」想表達的核心理念。


若我們總是在事前就作好一切完美的準備,那就代表我們根本無法讓事情有發生的可能。回到吃飯的例子,如果我們在出發前已經想清楚要去某間餐廳吃飯,然後精準無誤地執行,那我們就等同於把自己侷限在這唯一的選擇上,而無法讓其它可能性有機會出現在自己面前。


相反,透過不再聚焦於「對錯好壞」,不害怕自己選錯,容許一切結果的發生,逐步放下「控制生命」的心,我們就能看見更多可能性。


生命中的可能性何止千種萬種,我們又可須為了一棵樹放棄整個森林呢?

而我認為,這就是人類圖中關於等待的智慧。等待並非說我們什麼都不做,而是不用急著下決定,先別主動衝向某個我們覺得最好的選擇,而是跟隨身體自然行走,觀察四周的人事物變化,然後作出相應的回應。


而對於生產者與投射者來說,這樣的等待特別困難。


對身體總有著滿滿動能的生產者來說,很多時候,真正有回應的事情出現之前,身體已經按耐不住衝出去在忙東忙西,而因為正在專注在別的事情上,即使出現適合的可能性,往往都視而不見,因此錯過。但相反,若要求生產者停下來什麼都不做,耐心等待,很大程度也違反了生產者的身體本能,很容易會讓體內的發動機越拖越慢,進入一股發不出力氣的狀態。


我認為,生產者更可以做的,是別管太多,好好走好眼前的每一步,甚至不用刻意去管決定是否正確,但要時刻保持兩顆心:警覺心和開放心。當發現到更有回應的人事物就立刻切換跑道。與其守株待兔,倒不如騎牛搵馬,邊走邊修正。


至於投射者,難以等待的原因在於看見世界上70%的人都在忙一團(無論他們在忙的事情是否正確也好),總覺得自己不跟他們一起忙,總有點不怎麼樣。再者,投射者天生擅於看見事情的可能性,也很希望可以引導人事物發揮出這些可能性,所以會容易過早和過度用力去讓這事情發生,而忽略了等待的重要性。


對投射者而言,等待不像生產者般去等待他們自己體內的能量準備好,更重要的是等待對的時機和對象。因為唯有在對的時機,針對對的對象,投射者的付出才能發揮真正的效用,而不會浪費投射者無法持續輸出、相對不穩定的珍貴能量。


在四大類型中,生產者和投射者皆是轉化性的物種,感受到外在刺激,然後轉化出自我的行為,化被動為主動,形成能量的循環,就像太極一樣。這跟顯示這與反應者的運作模式不一樣。


顯示者是一個純主動的個體,活在自己的能量中,然後在自己準備好的時候向外推動,形成影響力;而在光譜另一端的反應者,則是一個純被動的個體,單純去感受外在的變化,體會自身與世界和他人的互動,但並沒有什麼東西需要反芻回饋出來,只是一個純自我體驗的旅程。


也就是說,顯示者與反映者同樣需要等待,只是等待的對象不一樣,但相對來說,等待並非他們最核心的功課就是了。


而不管你是甚麼類型、甚麼設計都好,如果也想透過人類圖獲得改變,不妨下次決定要去哪裡吃飯時,嘗試把方向盤交回你的身體,看看它會作出甚麼樣的選擇?無論結果如何,我相信這都必定會是一個有趣的實驗,讓你從中對自己加深了解。


我相信,只要每次都只專注走好眼前的每一小步,你也必定會發現生命其實可以過得很簡單。


 
深入淺出學懂人類圖

▌孭起背包.遊歷不預期 FB 專頁(傳送門


▌內在權威與策略應用指導:輕鬆自在做自己(傳送門


▌薦骨健身房:來讓你的薦骨動起來!(傳送門


▌實用人類圖工作坊:讓知識變成智慧(傳送門


▌人類圖初階課程:深化理解、落地應用(傳送門



解決職場疑難

▌職場引導服務:助你重設職場可能(傳送門



身心靈事業支援

▌願景顯化服務:協助你把身心靈修行與事業完美合一,讓你心中的願景得以有效顯化(傳送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