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Kevin Yeung

【G空的無定向與迷失】



承接上星期談到的能量中心的開放與定義,這次我想繼續分享一下我對於「G空」的看法與個人體驗。


「G空」是「G中心空白」的簡稱。當然,就像前文所說(【關於開放與定義的三個比喻】:傳送門),相比起「空白」,更準確而中立的說法應該是「開放G中心」,但像「G空」這種易記好聽的簡稱,我認為也確實有其價值,只要大家清楚明白空白/定義背後的真實意涵就可。


在Human Design人類圖的學理上來說,G中心代表我們每個人的定位與方向,不管人生、感情或者事業都包含在內。


G中心有定義的人,並不代表他們就必定很清楚自己的定位與方向,他們只是相對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、相對穩定而已。同時,這也並非說他們只會有某一特定定位與方向,絲毫不會變動,而只是他們的改動大多是從他們自身引發,而非因為看到他人的定位與方向就輕易受到影響。(現實是,就算他們真的受到頭腦的干預,覺得自己必須跟隨他人的腳步,他們的身體最終也往往無法完全配合。)


但相反,如果在你的人類圖設計中,G中心像我一樣呈開放狀態,那代表你的定位與方向很可能經常左搖右擺,很容易因為外界環境的變化與接觸的人的差異而改變。你就像無定向風,一刻覺得這個不錯,但下一秒看見某人的某某行為,又覺得自己必須改變一下。


可變性可以是我們的天賦,在生命中給予我們豐富的體驗,但若無法看清當中的盲點,就容易讓我們因此而陷入混亂中。以前的我就經常這樣,看見朋友到處旅遊,就覺得自己要環遊世界,剛好沉迷於香港歷史,就在想是否應該要做關於香港歷史文化保育的工作,碰巧在研究舊地圖,就覺得自己必須弄一幅香港土地歷史變化對照圖。當然,以上這些全都無疾而終。


開放G中心的不穩定性,容易讓我們在規劃人生中的重大方向時,因為受到他人的影響,而在過程中忘記了本身想做這事情的初衷,變得左搖右擺,朝令夕改,所做的事情變成四不像。


我們經常前走一步、左移一步、後退一步、右擺一步,走了半天卻發現自己原來只是一直在原地轉圈,不但感到氣餒挫敗,失去了繼續前行的驅動力與喜悅,更因此而感到迷失,感到自己怎麼走都彷彿不對,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誰,該往哪裡去,結果陷入更深層的混亂中,面對往後的路更感舉步為艱。


另一個極端就是因為害怕受到他人的影響,所以極度固執於自己的定位上,一方面不斷證明給他人看自己這身份認同,另一方面又過度僵化,即使外在環境改變了,也不願放棄這定位。然後越找不到方向,就越在原地打轉,結果更迷失。


然而,開放G中心的不穩定性影響的,不單是生命中的重大決定與方向。即使在瑣碎的日常事情上,這樣的反覆定位與方向變動,也同樣讓我們受苦。


前幾天剛剛發生了一件事情,剛好可以借來作分享。


話說我當天下午兩點要參加一個期待已久的課程,而剛好對附近一家東南亞餐廳很有回應,所以計劃好上課前去吃。本來預算1:15下公車,慢慢吃完再走路去教室的我,卻因為一些意料之外的交通狀況,結果晚了 20分鐘才下車。


原本在公車上早已決定放棄不吃的我,下車後卻發現這店竟然剛好就在旁邊。在那個當下,我的身體不由自主地衝進去點餐,決定先不管這麼多,吃完再算。


點完餐後,我的「理智」終於開始回復。當時我才發現距離開課時間原來只剩下25分鐘,當中包含上餐、進食和步行距離(7-10分鐘)的時間,而大會提醒我們最好提早15分鐘到,好讓自己的心情在上課前能夠平靜下來。這根本就是「不可能的任務」!


話說我年輕的時候常常遲到,後來才發現是因為我從來沒有聆聽自己的薦骨回應下決定。面對別人的要求,我總是不好意思拒絕,所以爽快答應,到最後卻沒有力量去完成,所以總是拖拖拉拉,遲到收場。


學習人類圖以後,我一方面學會了尊重自己的回應,另一方面也更懂得尊重別人,於是後來真的甚少遲到,並非說我強迫自己不可以遲到,而是發自內心地享受15-30分鐘前到達。所以這次在這樣的處境下我仍堅持先吃完飯,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驚訝的決定。


坐在餐廳內等上餐的過程中,我發現我的內心越來越焦躁不安,而越叫自己冷靜下來,卻偏偏越無法冷靜下來。直到食物終於來到我面前,我立刻囫圇吞棗地把期待已久的美食不顧一切塞進口中,但當然根本無法享受,讓我不禁在想自己到底在幹嘛。


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,我內心的掙扎與拉扯就變得越強烈。看著面前盤中剩下的幾口紅燒肉,我發現自己一方面有股衝動想立刻放下碗筷趕快前往教室,很擔心遲到老師與主辦單位會不高興,而我自己更是過意不去,但另一方面,我竟然又在擔心如果吃剩東西會讓老闆失望,以為他煮的東西不好吃。


當我開始意識到我的目光原來一直放在他人身上,卻完全沒有注意到自己是否享受眼前這過程的時候,我忽然想通了。


我會感到拉扯,是因為我很重視眼前的這美食,同時又很重視這課程,很想準時出席,所以才會引起掙扎。我的定位與方向每刻都在變動,一時覺得準時上課較重要,一時覺得吃飯更重要,不知如何抉擇,結果讓我感覺彷彿怎麼做都錯。


但有沒有可能我真正需要的體驗,其實這兩者都不是,而是現在當下這個充滿矛盾的經歷。如果是這樣的話,那我好好沉浸在其中就可以了。想通了這點,我忽然感到一絲清明。我決定放慢下來,先不管內心的這些擔憂,好好至少把行為拉回到專注在眼前的事情上,把餐廳老闆與課程老師對我的看法先放下,先好好沉浸在這只有紅燒內的世界中。


所以,如果你也像我這樣G中心開放的話,假設你已經踏出了第一步,無論是否跟隨內在權威與策略走進這決定都好(我當初會學人類圖和參加Immersion,也不見得有聽到自己的回應),那就先別還未走遠就在懷疑會不會有更好的路徑?擔心自己會不會選錯路(或者不夠好的路)?


我建議你就先徹底窄路走到底,好好按原定計劃走完全程看看,之後才再階段性評估,看看下次可以如何修正,而非在過程中變來變去,改過沒完。唯有好好走完全程,你才能客觀而清楚看見可以修正的面向是甚麼。


坐這山,望那山,一事無成。當我們的定位與方向每秒都在更改,那曾經的「正確」也無可避免變成了下一刻的「錯誤」,結果感覺怎樣做都是錯,也是自然不過的事。


過程中難免會感到懷疑與不安,覺得這樣的行為模式有可能會帶來不好的結果,在考慮是否應該跳到更好的路徑上,但請認清這只是你的「覺得」而非必然的事實。因為故事一天還未結束,我們一天都無法知道結局。


若最終你的行為並沒有引發任何不好的結果,那就代表這行為本身或許沒有你想像中難以面對或接受。但如果按照這樣的行為模式,最終為你帶來慘痛的教訓,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你下次不會再犯同樣的過錯,那這成長更顯珍貴。


換句話說,按照原定的方法去繼續完成眼前這個體驗,無論結果怎樣都不會讓你輸掉什麼,即使你的頭腦認定這錯極了。


哪一條才是最好的路徑?哪個才是最值得的體驗?這些問題根本不重要,因為只要我們願意盡情投入的話,每條路徑每個體驗都能夠為我們帶來最大的收獲與成長。重點是我們必須好好走完全程,而不要老是在過程中看見一丁點變化,就因為恐懼、懷疑與不安而作出改變。


最後我想以《少,但是更好》一書的一段話,為這文章作結:「唯有承認自己在某件事情時犯了錯,我們才能讓錯誤成為過去的一部份。另一方面,當我們繼續否認時」,便當然不會想到要突破這從沒穿越過的關卡,也因此很大可能「會一直漫無目的地兜圈子。認錯並不丟臉;畢竟,我們確實只能承認現在的自己比以往更明智。」


只有我們願意有包容一切結果的心,我們自然不怕嘗試,自然也不會想用盡力氣去控制或扭轉結果,那我想,世間上的難題都會因此變得簡單很多。這大概就是我的「G空」這些年來一直透過生命在教導我的智慧。

 

若有興趣更深入了解Human Design人類圖,歡迎留意我的FB專頁。也歡迎按以下連結,了解【實用人類圖工作坊】或【Living Your Design 人類圖初階課程 】詳情。


若你在職場上遇上任何疑難,或想探索自己在職場上的可能性,歡迎按以下連結,了解【職場引導服務】詳情。


渴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好好運用自己的薦骨權威,或想認識薦骨的運作,歡迎按以下連結,了解【薦骨健身房 】詳情。

Commentaire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