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Kevin Yeung

【等待回應】


初學Human Design 人類圖的你,開始實驗過「等待回應」嗎?


對Human Design 人類圖不認識的你,喜歡「等待」嗎?對「等待」有甚麼看法?


還記得早些年上班的時候,曾參加一個內部培訓活動,要大家一起討論,如何透過減少浪費,去提升效率。當時有人說,「等待的時間」就是一種浪費,眾人紛紛表示認同,而在過去幾年一直在實驗「等待」的我,不禁坐在一旁納悶起來。


在這忙碌的都市生活中,我們分秒必爭,不想浪費任何一分一秒。我們討厭別人遲到,但自己卻未必願意早到,因為每刻的等待都彷彿是一種浪費。上班等待下班。星期一坐在辦公室等待假期的來臨。在炎熱的街道上等待公車到來。在擠湧的捷運上等待車門關上。彷彿我們皆活在一個不想面對的時空,為着的就是等待美好有天到來。


等待的痛苦源於我們與目標有距離。爸媽渴望孩子長大;情侶渴望有天成家立室;職場上的新鮮人渴望升遷;創業者渴望有天公司可以上市。「等待」一手給予我們希望和動力,另一手卻丟給我們失望與挫敗。


在活出自己的路上,我越來越理解「等待」是怎麼一回事。就像【等待的智慧】一文說到,「等待」的真正狀態並不是「等待 Waiting」而是「存在 Being」。透過「等待」,你就能慢慢學懂「放下等待」,然後「存在」。換句話說,「等待」並非最終目標,而是一個練習的過程。


這次讓我換一個更具體的例子,去說明「等待」的本質。


試想想你在路上開車。車子一直在路上行駛,每個十字路口,就代表每個做決定的時刻。因應着交通燈的訊號,路面上其他車輛的流動,我們會作出決定, 可能繼續走原本的路,也可能轉向其他路線,甚至把車子停下來感受清楚下一步的去向。這就是Human Design人類圖中所說的「回應」。「回應」對象可以是交通燈、路邊的廣告、FB上描到的貼文、車上乘客的提問。


以上所有行為與決定,並不存在消極的等待。住在臺北的你,大概不會坐在車子上發呆,等待有天墾丁某個街角的交通燈亮起了綠燈,才決定出發,對嗎?在一個流動的世界中,即使你本身沒有動,其實你已經「被動」了,因為你跟週邊一切的位置,在不知不覺間其實已經改變。換句話說,每一個決定都是被動地因應着環境的變化,從而作出主動的決定和選擇。


因此,所謂的等待回應、等待邀請和等待發起,並不是一種停頓狀態,而是一直走在原本的軌跡上,然後忽然路途上出現了新變化,於是你化被動為主動,作出反應。這就像拳擊一樣。當你剛躲開對方的左勾拳時,你絕不會停下來等;你會化這個被動的動作為主動,揮拳或移動,而你這個主動又會引發對方下一步的被動與主動,週而復始。這就是生產者與世界運行的本質。換句話說,每一天每一刻在我們周邊所發生的事情,並非把我們「化靜為動」的一個動能,而是讓我們轉向的一個契機。


紅綠燈大概每幾百公尺路才有一個,讓你有回應的訊息更是寥寥可數。等待與機會就像一長一短的摩斯密碼。只要好好察覺,機會就會在不留神的瞬間,以為無法超越的瞬間出現。然而,必須記住的是,唯有你已經在路上,這些機會才能夠屬於你的。而為甚麼你已經在路上?就是因為很早之前的某個回應。


「如是因如是果。」一個接一個的回應,就此形成了我們的生命軌跡。

 

若有興趣更深入了解Human Design人類圖,歡迎留意我的FB專頁


若你在職場上遇上任何疑難,或想探索自己在職場上的可能性,歡迎以下連結,了解【職場引導服務】詳情。 渴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好好運用自己的薦骨權威,或想認識薦骨的運作,歡迎按以下連結,了解【薦骨健身房 】詳情。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