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最近有遇上甚麼卡關的事嗎?
有沒有覺得眼前的選擇很多,卻不知該如何選擇是好?甚至因此而覺得迷惘?
我會這樣問,是因為自6月24起,我們的大環境就被「3-60 通道」所長期啟動,一直到8月26號才結束。
根據 Human Design 人類圖的說法,我們的大環境每天都會因應著太陽、行星與月亮的移動而產生能量上的變化。有時變化很短暫,幾天甚至幾個小時就過去了,情況就像今天還在下雨,明天就會放晴。對於這種一瞬即逝的流日變化,我個人是沒有太留意的,因為「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」,過於聚焦每刻的變化,只會讓自己徒添不必要的煩惱。
然而,最近被啟動的「3-60 通道」,情況卻有點不一樣,一方面因為停留的時間頗長(連續兩個月),另一方面,更是因為它在這時代有著重大的意義,所以特別想拿來跟大家分享。
雖然我們這裡說的是「3-60 通道」,但如果單看「60號閘門」的話,其實它早已經被啟動好一陣子了。
曾看過【2023:站在時代分水嶺的我們】這文章(傳送門:https://bit.ly/3jjjAts)或參加過年初我跟 Landy 合辦的【人類圖跨年趴】的朋友,或許會有印象,我曾分享過一個對大環境的說法,就是自2022年3月起,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由「60號閘門(冥)」與「36號閘門(海)」所共同編寫的新時代。
在從2022年中到2025年中的這三年間,我們可能會在生命中遇上一個接一個的限制與危機,目的是要讓我們學懂如何自在地面對眼前的這些「限制」與「危機」,而不再恐懼與排斥他們的出現。
唯有當我們學會了在面對「限制」與「危機」時仍能保持從容自在,才能夠在下一個我稱之為「2027預備起包線」的新時代中,懷著天真與夢想,一躍而下,準備展開一趟新旅程
延伸閱讀:【2023:站在時代分水嶺的我們】
這聽起來很美好,但至於到時候真的能夠「懷著天真,一躍而下」,還是站在懸崖邊緣,害怕掉下去就粉身碎骨,那就全看我們這幾年是否有從遇上的每個「限制」與「危機」中,學到我們該學到的了。
從字義上去理解,「限制」代表我們自覺無法穿越的事,例如我們很想離職,但卻受限於生活的現實所以無法這樣做;而「危機」則代表我們在作出嘗試的過程中,遇上出乎意料的結果,例如我們換了一份新的工作,卻發現工作內容與人際關係都不如理想,感到有點無法適應。
面對「限制」與「危機」,我們總覺得自己的角色很被動。明明已經做足了一切可作的準備,但天氣就是不似預期,車子突然發不動,想去的景地剛好沒開。遇上這些不可抗力,算我們倒楣,除了逆來順受,也彷彿別無他法。
社會大眾習慣以負面的眼光去看「限制」與「危機」,但換個角度來看,受阻或遇險,並不一定是因為衰運,也並非因為我們做錯了甚麼,更可能只是因為我們渴望改變,渴望挑戰自己,渴望做一件自己從未做過、也不肯定是否能做到的事。沒做過,會卡關,會遇險,不是也很正常嗎?相反,一輩子都不會遇上限制與危機的人,大概只因為他選擇一直待在舒適圈吧。
更何況,無論是「限制」還是「危機」,都有著一個共通點,就是你一天還未真的走進去,就一天都無法確定這「限制」與「危機」是否確實存在。你既可能發現自己原來多慮了,白白浪費了早前的準備與擔心;但也可能發現自己低估錯判了形勢,把「限制」與「危機」想得太簡單,或把自己想得太強大。然而,跳出舒適圈本來就代表我們走進了自己認知範圍以外的領域,那估計錯誤也是自然不過的事,又何苦過度自責呢?
既然未來本來就無法預估,那在面對「限制」與「危機」時,我們真正要考量的其實並非自己的能力夠不夠,而是自己對眼前這人事物是否有「過關斬將」的鬥志?只要體內有足夠動能的話,那就算遇上任何限制與危機,都必定能夠順利穿越。
一旦穿越過去,我們就會走到通道的另一端,也就是「60號閘門」與「36號閘門」的對面閘門了。
「36號閘門」對面是「35號閘門」,所代表的是「成長」,也就是說危機看似很可怕,但只要我們好好走過,自然就會獲得成長。「60號閘門」對面是「3號閘門」,所代表的是建立新秩序,雖然過程中會伴隨混亂與不確定,但只要聆聽自己的動能,如實地看見限制,穿越過後就是一個新世界了,拼起來就是「3-60 通道」中「突破」的意思了。
如文章開首所言,「60號閘門」已經被冥王星啟動很久了,相信大家應該已經相對習慣。但自6月中起,「3號閘門」也一起被啟動了,代表這整條通道的力量共同定義了這兩個月,這必定會為這大環境帶來一股很不一樣的動能。
面對這連續兩個月的啟動,設計中沒有這通道的朋友(尤其如果根部中心剛好也沒定義),或許會深深感受到那股「路路不通、處處碰壁」的困惱。而你更會發現,就算真的鼓起勇氣突破了限制,卻發現不但未能如想像般鬆一口氣,反而更感迷惘,因為突然發現後面有著很多沒想像過的可能性,發現原來有選擇比起過往的沒選擇來得複雜。情況就像我們看災難片時,劇情大多結束於主角活下來的那個當下,但其實要從這一片混沌中重新建立新秩序,才是真正的艱難。
3-60 是一股龐大的動能,透過一瞬間的爆破力讓我們得以穿越限制,但由這股動能所衍生出來的整個突變過程,卻是非常漫長的。而更讓人懊惱的是,當你以為自己已經穿越了限制與失序,重見光明的時候,又會發現下一個限制正在前方等著你。
這種永無止盡的循環看似絕望,但其實只是我們的認知盲點。我們看見前方的漆黑隧道,便誤以為自己走回原點,以為自己迷失了方向,以為一切付出都是徒勞,但其實只要我們有所成長,曾經走過的路就不會白走,就算再度陷入困境,那個已經不再是上次的困境,因為你也已經不再是昨日的你,縱使那漆黑的隧道看起來沒有甚麼差別。
延伸閱讀:《靈魂的暗夜》
在原生設計中「3-60通道」有被定義的我,直到現在仍深深受苦於這種永無止盡的黑暗循環,但也因為這些經歷,所以久病成醫,在人生中一直探索出不同的「自救方案」。
年輕的時候,我會在黑暗的時候,給自己一根新的胡蘿蔔,透過新目標、新希望驅動自己向前衝,那自然就不會繼續深陷於舊有的泥沼中。但這方法其實治標不治本,下次只會陷得更深。這是我學人類圖前最常用的方法。
後來我學了人類圖,所以嘗試依靠薦骨回應,因為薦骨回應能夠讓我們瞬間回到正確的能量上。然而,問題在於,當我們陷入困惑時,很多時候就連回應的動能與慾望也失去了(就像叫感覺憂鬱的人出去走走一樣)。雖然有效,但難於執行。
直到去年,我又突然想到了一個有趣的新方法,叫 Paying Forward。在此分享給大家,希望能夠為這段時間自覺深陷困境的你,帶來一些曙光與啟發。
話說自從一年前起,我開始有了禪定的習慣。簡單來說,就是每天睡前會閉目幾分鐘,去觀看一下自己當下的感受。它跟冥想與打坐有點像,但差別在於,我幾乎不給自己任何規矩,也不要求自己必須做多久,隨時想結束就結束。
主題方面,也看我閉上眼睛的那個當下的第一感覺作主。有時候忙了一整天,我只想感受一下當下的心情,覺察一下有沒有被忽略的憤怒或悲傷,也去感受身體器官有沒有哪感到疲倦。有時候如果過了很精彩的一天,我會默默回想當天的喜悅與感動,讓自己沉醉在其中。
延伸閱讀:【禪定】
然後有一次,在回想當天的愉快事情時,我突然有個想法(對,我的禪定不抗拒想法出現,好好留意它的出現與離開就可以了),如果我有方法可以將這份喜悅,分享給前一陣子還在苦惱迷惘的我,讓「他」也可以感受到我現在的這份喜悅,那就太好了。然後我又想,既然我已經走出了黑暗的隧道,重見光明,那或許我可以把這些經驗與撇步,分享給還在受困的「他」,好讓「他」可以早日走出困境。
於是,每當我過了愉快的一天,遇上了對生命感到好奇或勇於探索的人,並從他們身上感受到正能量時,我都會在當天的禪定中,把這些感受整合內化成一個光球(有點像龍珠的元氣彈),然後 Paying Forward給每個正在卡關、需要這份力量的自己,為他們送上祝福與支持。
但問題來了。生命中總不會只有愉快的事情吧,那如果真的一整天都沒有開心的事,甚至只感到氣餒,那又該怎麼辦呢?
剛開始做禪定時,我只是在專注覺察這些情緒,但這樣做好像幫助不大,更反而容易讓自己沉淪在這些負面情緒中,強化了這樣的感受,讓自己深陷其中。
但自從有了上述的方法後,我就想,既然我能夠把穿越過後的喜悅與智慧分享給還在受困的自己,那就代表必定有個「過去的我」能夠接收到這份喜悅與智慧。而如果「過去的我」能夠接收到,那「今天的我」也必然能夠接受到「未來的我」的分享,不是嗎?
所以每當我感到迷惘、困惑、卡關時,都會在禪定過程中向「未來的我」尋求協助。雖然大部份時間都不會立刻有甚麼答案,但確實過沒多久就總會想通。我開始發現自己困在黑暗隧道中的時間變得越來越短,更容易在困境中重新看見新可能。
當然,這只是我的一個實驗分享,既無科學根據,也無法確切知道有效還是無效,但我相信的是,試試看又不會失去甚麼,頂多浪費了時間。
儘管我大概永遠無法確定自己的 Paying Forward 是否真的能夠傳送到過去,但就算只有一千四百萬分之一的機會成功,我的這個嘗試至少讓這傳送的可能性存活了。而只要這可能性仍在,那就代表未來傳送給我的可能性也必定同時存在,那這個剛好正在卡關的我,就不再孤單與無助,因為至少有某個「未來的我」或許已經成功穿越了,並一直嘗試給我力量與答案。
如果到了這刻,你還在思考這到底是真是假,那試想想,搞不好這篇文章就是「未來的你」托我寫給你看的,不然,這麼長的文章誰看得完?
如果你也剛好在前進的路上感到迷惘,試過各種方法還是找不到出路,【前路指引服務】或許能夠為你提供協助。
【前路指引服務】強調整合與梳理。透過過程中的精準提問,協助你從糾纏不清的局面中,找出核心的問題所在,從而與你一同找出適合你 Human Design 人類圖設計的最佳方案。
歡迎按此了解更多:https://www.surveycake.com/s/WlxGA
更多人類圖或職涯服務:
個人天賦解讀服務(https://www.surveycake.com/s/olqpm)
職場引導服務(https://www.kevincareercoaching.com/service)
身心靈事業支援(https://www.littlemightystudio.com/manifestation)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