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【很好用的內外圈薦骨回應機制】



上星期跟大家分享過我這次的開課決定,是透過雙重的薦骨回應所建構而成的:先是對突如期來的回饋有了初步回應,再來就是透過回答「薦骨問題」作最終決定。這可說是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薦骨回應方法了。


根據官方說法,薦骨回應的「標準做法」就是,當面對一個非開放性問題(是非題)或者陳述句時,如果你聽見自己發出了一聲「嗯哼/Aha」,那代表你身體對這事情有回應,所以就別管一切乖乖去做就是了;而相反,如果你身體沒有發出任何聲音,甚至發出了一聲「嗯嗯/ UnUn」,那代表你身體未必真的有動力去完成眼前這事情,所以還是放手別做好了。


在實驗薦骨回應的過程中,不知道大家曾否也像我以前一樣,試過聽見了自己的回應以後,卻一直遲遲沒有啟動的動力,拖拖拉拉後最終無疾而終,反而讓你更感困擾,疑惑自己的薦骨是否壞了?還是只是自己執行力不夠、對自己的回應不夠堅定?


在活出Human Design人類圖的旅程中,我一直拒絕照單全收任何官方說法。就我而言,這些只是「聖言」,是前人走過的路,是可供參考的做法,但絕對不是非遵守不可的門規戒律。


人類圖當初能夠打動我,讓我願意繼續投入其中,領略箇中的智慧,並非單單因為它的精準或宏觀,更是因為我認同它最核心的一個信念:唯一值得我們相信的,是我們自身的經驗、體驗與感受。

正正因為曾經親身經歷過,所以我們才能夠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一套「內功」,即使遇到「負面的結果」也不會因此而過於動搖。


就在往後幾年的反覆實驗與領悟中,我開始「研發」出一套更適合我的心法,就是上述的「內外圈薦骨回應機制」。簡而言之,聽見第一次回應(往往突如其來)後,先把這事情存放在待選清單(外圈)上面,然後再每隔一段時間,看看這選單上有哪個事情可以給予我最大的回應(內圈)。


這方法大概從我的工作習慣中衍生出來。在工作中,每當我有想到或被吩咐到要做的事時,我都不會立刻衝去處理,而先把這些事情寫在Memo紙上。對我來說,這就是我的第一個回應。在此,這回應的意義並在於「現在就要做」而是「終歸會做」。


這只是薦骨回應的第一步。在這當下先不要馬上動起來,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我們剛才一直在做的事情上,先把它完成。(當然也並非說要強迫自己不可行動,如果身體已經不自覺動起來了,那就不用擔心太多,繼續前進吧。)


等到某刻當我們已經忙完本來的事情,又或者突然心血來潮,就可以去翻看一下待選清單上的選項:看看哪個讓我們反感?哪個根本想不起是甚麼一回事?哪個讓我們最興奮滿足?這樣的話,我們自然知道下一步該先挑哪個來做好了。


無論是在過往的工作中,還是現在的生活中,這「內外圈薦骨回應機制」都是我常用的一套方法,也對我非常有效,讓我能夠在每個當下都可專注於那個當下最想做的事情上,而同時又不會錯過一些「沒有回應當下就做」,但「未來可能有回應」的事。


職場上(甚至人生上)大部份人忙得一團亂,正正就是因為誰叫他們做事情,他們就立刻丟下手上正在處理的事情,先去忙新的,結果一天下來,本身要做的做不了,卻花光時間在不重要不趕急的事情上,整天瞎忙一通。


會「研發」出這樣的做法,或許也跟我的2/4人生角色與G空(開放G中心)設計很有關。


2/4人生角色一生一直在等待機會,當遇上對的機會就會果斷出擊,所以長期在隱藏與大膽兩個極端之間相往來。然而,G空設計又特別害怕做錯選擇,特別害怕錯失機會。


所以當這兩個元素結合起來,會讓擁有此設計的人盡可能先把所有機會留在身邊,情願「凡事留一線」而不會過早「自斷後路」,也因此形成了常見於2/4人生角色的「內外圈關係網絡」。


而這樣的「內外圈」生命哲學自不然也能夠推及到生命中的其它範疇上。除了工作中會運用到這個技巧外,其實生活中的大小決定我幾乎都會應用到這樣的技巧。


每當我被某某旅遊景點或美食推介所吸引,有了這初步回應後,我都會先把他們筆記在Excel表單或Google Map上,待我下次有動能想出去走走時,就會打開這些檔案來看看在這個當下我對哪個更有回應。想看的書、想看的電影影集,我也會先儲存在我的「待看選單」中,然後就在想看的時候,感覺看看在那個當下最想先看哪個。


就連平時寫文章的時候,我也會這樣,就在那出現靈感的瞬間,我總會把浮現在腦海中的想法先記下來,不用理順,也不用流暢。這就像一塊等待雕刻的漂流木,機遇來到,就先把收集起來。等到某個當下有了整理的動力(可能是「截稿」的壓力,可能是薦骨的喜悅感),就把它翻出來慢慢雕琢形塑,造出最後的成品。


當然,有時還是會有突如其來的新選項出現,讓我有巨大的回應,因而跳過本身的「待選清單」,直接先去這景點、看這影集或寫這文章。這當然也是會發生的,但反正,尊重身體在這當下的最大反應就是了。


以上方法對我作出選擇很有效,但這只是我本人喜歡的方法,尤其對於2/4這種偏執個性和G空這種選擇困難症的人來說,這樣做選擇輕鬆得多,不用太沉重覺得一次就要選對(除非那刻有極興奮的感覺)。


我相信,薦骨回應,有著眾多的可能性與可變性。只要你願意嘗試與探索,繼續與身體互動玩遊戲,你也必定能夠找到最適合你的回應模式。


說到底,薦骨回應的最終目的並非為了讓我們依賴薦骨回應來下決定,而是讓我們藉此放開頭腦的束搏,從而更自由自在去體驗生命。換句話說,薦骨回應 is just the means to its ends。它確實是一個很有效的修練的方法,但千萬要小心別讓「修練方法」凌駕了「修行的初衷」


學習人類圖在於實驗精神,因此若你已經嘗試過官方的說法,不妨發揮你的小宇宙,以創新的方法實驗一下,如此這樣你才能夠找到最適合你的內在權威與策略。


如果你也想親身感受看看薦骨回應到底是甚麼一回事,又或者想學會如何引導身邊的生產者,協助他們作出正確於他們的回應,那很歡迎你來參加6月5號的薦骨健身房(傳送門)。


期待到時候見到你,與你分享我的經驗與想法。

 

若有興趣更深入了解Human Design人類圖,歡迎留意我的FB專頁。也歡迎按以下連結,了解【實用人類圖工作坊】或【Living Your Design 人類圖初階課程 】詳情。


若你在職場上遇上任何疑難,或想探索自己在職場上的可能性,歡迎按以下連結,了解【職場引導服務】詳情。


渴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好好運用自己的薦骨權威,或想認識薦骨的運作,歡迎按以下連結,了解【薦骨健身房 】詳情。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