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Kevin Yeung

【動物園有必要存在嗎?】



話說前幾天我去了位於木柵的臺北市立動物園。


其實我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參觀過動物園了,因為我一直認為動物園剝奪了動物的自由,限制了他們的生存空間,干擾了他們的天然習性,所以實在沒有甚麼原因要去。這次會去,當然還是全因為我的不預期。


前一陣子看到天氣預報說當天天氣應該會很好,便預先規劃好要登七星山,順便去竹子湖吃吃野菜。但計劃再一次趕不上變化。當天早上起來,竟發現天氣不似預期,陽明山一片白霧,所以被迫更改行程。碰巧新春假期即將展開,擔心離開台北前往其它縣市老街會堵車,所以最終便選擇了沒有去過的木柵動物園。


對這趟旅程,我本身並沒有甚麼期待,只是抱著「反正今天沒事做,就順便逛逛吧」的心態。然而,當我走進這動物園後,卻發現竟然有意料之外的驚喜。


跟以往去過的動物園相比,在這裡動物的居住空間大多比較寛敞,擁有相對適當的活動空間比例,不致過度擠擁(但非洲園區我個人覺得不行,對於需要大量活動空間的奔跑型動物來說還是太侷促)。


園區設計也很有心思。人與動物能夠保持安全但自然的接觸距離,不但可以站在一旁靜靜地觀看膽小怕人的山羌,還可以讓我近距離接觸到超美的的棉頭絹猴和黑點大白斑蝶。棲息區的設計一方面為動物們提供藏身的掩蔽處,照顧到他們的天性,但同一時間卻又提供足夠空間與提示,引導參觀者去窺看他們,增加互動性,從而引發大家對動物的觀察與好奇心。



而動物也似乎被照料得不錯。園區出乎意料地沒有太強烈的異味(除了大象和駱駝區),大多數動物看起來都很有活力,很有精神,毛髮也很健康(毛髮顏色跟人的面色一樣不騙人)。相比起香港動植物公園那陷入深度憂鬱的大猩猩,和小時候去過的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的那股惡臭,這裡確實宜居得多。


當然我絕非說動物住在動物園沒有問題。無可否認,野生動物天生本來就應該住在野外。把他們關起來圈養絕對違化了他們的天性,這可是無容置疑的事。就算我們真的要去認識和欣賞他們,也應該「親自登門拜訪」,並盡量要以不干擾到他們的方式來進行,才最理想。位於中非烏干達的Bwindi Impenetrable National Park山地大猩猩保育觀光園區,就是世界上其中一個在這方面成功找到平衡的地方。


其實我一直以來都有個夢想,就是想去非洲的野生動物保育中心作志工。這些保育中心隨便一個就比香港和台北大,能夠讓被收留的野生動物居住在最「原汁原味」的天然棲息地。為了維護這些動物的最大利益,提供支援的志工大多需要自付基本的生活開支(起居飲食和技術培訓全都要用錢),而且還要留在當地工作至少幾個月的時間,以減少資源浪費。(有興趣的話歡迎參看《別讓世界只剩下動物園》一書。)


以這樣原始無痕的方法跟動物互動,做到彼此互相尊重,互不干擾,當然最好。可惜的是,現實世界本來就充滿着矛盾,我們可以追求完美,但卻必須同時接受完美並不存在(或至少不常存在)。


這讓我想起近日正在閱讀的一本書《手作步道》中的其中一個篇章。作者提到環保生態團體多傾向主張,自然界有其自身的運作模式,相信「 自然的完美秩序不容人為干擾」,因此否定手作步道的存在需要。


就此作者反駁說,「當人進到自然的過程就已是破壞的因子」。換句話說,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形成路徑。土地被重覆踐踏下,植被無法好好生長,再經過雨水沖刷,便會導致水土流失,形成沖蝕溝。在如此的惡性循環下,沒有足夠泥土可抓緊的樹木最終不支倒下,造成路段崩塌。修築手作步道的目的,並非為了把自然人工化,而是把無可避免的人為干擾盡量抵銷。


動物園的議題也是如此。人類的存在與活動無可避免其實已經侵擾到動物的天生居住空間,這已經是無可改變的事實。若動物園的動物是被救援回來照顧,又或是在人工環境下出生和成長的新一代,那或許動物園確實是「沒辦法中的辦法」,只是為了抵銷人為干擾的人為解決方案。


正因如此,真正值得討論的,並非動物園是否值得存在?我們又是否應該去參觀?而是這動物園是否帶著愛去照顧這些被需要的動物?而若透過動物園(但前題是必須相對人道)的存在,能夠讓大眾喚起對動物的關注和愛,那或許動物園相對值得存在?


相反,若這動物園去野外捕捉動物來圈養,缺乏合適的環境與照顧,把這當作娛樂事業,把他們當作生財工具,那該動物園就或許不值得存在、不值得參觀了。


換句話說,問題的核心從來都不在表面,而在其核心。就正如同樣是打獵行為,如果一個人為了充飢而狩獵,並對大自然深懷感恩,不獵幼不濫殺,或許你會覺得可接受,但若他只是為了自娛打獵,甚至胡亂濫殺,對大自然沒有半絲尊重,或許你就會對他嗤之以鼻。


當然,這些論點聽起來很理想,但現實情況卻複雜矛盾得多,又會衍生出下一道難題:誰有資格定下上述的標準?誰有資格判斷這代價是否值得?誰有資格說了算動物的權益能夠就此犧牲?


說實在,確實沒有人擁有這樣的資格。每個人心裏也有着不同的標準,我認為這需要,對方卻不認同,於是便會形成爭吵,最終演化成矛盾、衝突、打鬥和戰爭。


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在於平衡,而每個人對平衡的觀點卻又大不相同。然而,若我們能夠對彼此的看法保持尊重,每個人都能夠各自表述,大方地表達又同時聆聽,做到和而不同,就能夠展現出各種各樣的可能性,由此讓世界更多元更豐富。


世界上最危險的是,就是以為只有自己的想法正確,然後強迫他人接受,無論動機立心如何正面,最終都只會釀成悲劇。


動物保育和文化保育如此,社會政策如此,學問的推廣也是如此。


最後,我還是想呼籲一下,若你也跟我以前一樣,對動物園很反感,我鼓勵你給自己多一次機會再感受看看,或許你也會跟我一樣有不一樣的看法。



 

若有興趣更深入了解Human Design人類圖,歡迎留意我的FB專頁。也歡迎按以下連結,了解【Living Your Design 人類圖初階課程 】詳情。


若你在職場上遇上任何疑難,或想探索自己在職場上的可能性,歡迎按以下連結,了解【職場引導服務】詳情。


渴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好好運用自己的薦骨權威,或想認識薦骨的運作,歡迎按以下連結,了解【薦骨健身房 】詳情。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