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【孭起背包 · 遊歷不預期】
希 望我所分享的故事、生活點滴和Human Design 人類圖知識,能讓您拾回本屬於您的生命力量,去找尋自己的新方向,去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性,綻放出你獨一無二的光芒。


【怎麼可能對拖地有薦骨回應?】
對於另一半問你能否幫忙做家事,你會怎麼回應呢?勉為其難?不想做就直接說?討價還價?人類圖的理論可以如何作出應用?
Kevin Yeung
2024年6月10日


【人類圖自學資源】
簡單整理歸類了一下過去關於人類圖的文章與Podcast,包括類型、內在權威與策略、能量中心、通道、人生角色和職場應用,希望能方便有興趣的朋友參考看看。
Kevin Yeung
2024年1月1日


【直闖暴風圈】
這趟5天4夜高雄之旅,竟然不幸遇上了連續兩天的停班停課。早在一星期前,就有不少人先後跟我再三確認過,是否真的要前往?怎麼不改一下行程之後才去?但我一直還是堅持要去。我身體絲毫沒有想把行程取消或更改的動能與渴望。而為我帶來這次心態改變的,竟然是一次 HEMA 對打⋯⋯
Kevin Yeung
2023年8月1日


【讓生命中的重大決定,都變得像決定去哪吃飯般簡單】
從選擇吃飯地點這決定中,我悟到了一個重要的智慧,就是既然重大決定會讓我們過於困擾,那把它化整為零,將其打散成極細小的碎片,然後每次只顧走好眼前的每一步,不就輕鬆很多了嗎?
Kevin Yeung
2022年9月15日


【等待就是為了打開生命缺口】
「等待」是個有趣的事情。我們每天生活中充滿著各式各樣的「等待」,卻又同時偏偏很討厭「等待」。「等待」彷彿是我們生命中那「無可避免的痛苦」、那「無法拔掉的刺」。那到底「等待」的本質是甚麼?為甚麼人類圖要「與世界為敵」,要如此強調等待呢?為甚麼我們要等待?等待可以讓我們得到甚麼⋯⋯
Kevin Yeung
2022年6月29日


【生產者的動能系統】
生產者就像那種需要透過拉繩來起動引擎的小型發電機。這些機器一開始是沒有任何動能的。要讓動能產生,我們必須先向它施力(拉繩)。當引擎被這道外力啟動後,機器就能夠自行運轉,而不用我們再多費心。同樣地,作為生產者,如果你想讓自己充滿動能,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不管一切先讓自己動起來⋯⋯
Kevin Yeung
2022年5月4日


【走進未知的未知】
2002年,時任美國國防部部長的唐納.倫斯斐(Donald Rumsfeld)在一次記者會中分享說,世界上的事物可以分為三個領域:「已知的已知(Known knowns)」、「已知的未知(Known unknowns)」和「未知的未知(Unknown unknowns)」⋯⋯
Kevin Yeung
2022年4月27日


【內在權威與策略的三種使用方法】
內在權威與策略的三種使用方法。第一種:突如期來出現,你甚至根本沒有在想這事情會發生。第二種使用方法:在不知該如何決擇的當下,讓腦海中的煩惱消失。第三種使用方法:路標(在過程中作出覺察和修正)。
Kevin Yeung
2021年11月25日

【生產者真的是來工作的嗎?】
在初接觸Human Design人類圖時,不少生產者聽到自己「今生是來工作」後,都不禁面色一沉,汗顏起來。
在最新一集【JKの身心靈遊園車】中,我和Jerome會跟大家破解這個迷思,探討生產者真正的潛能和使命是甚麼,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等待回應是甚麼一回事。
Kevin Yeung
2021年3月1日


【關於等待回應的迷思】
生產者的內在權威與策略,並非「等待」與「回應」(wait and respond),也非「等待」一個「回應」(wait for a response),而是「等待回應」(wait to respond)。
Kevin Yeung
2021年1月13日


【等待回應】
在一個流動的世界中,即使你本身沒有動,其實你已經「被動」了,因為你跟週邊一切的位置,在不知不覺間其實已經改變。所謂的等待回應、等待邀請和等待發起,並不是一種停頓狀態,而是一直走在原本的軌跡上,然後忽然路途上出現了新變化,於是你化被動為主動,作出反應。
Kevin Yeung
2020年9月9日


【等待的智慧】
「等待」的真正狀態並不是「等待 Waiting」而是「存在 Being」。你不再「等待」某某的到來,而是好好的過著自己的生活,好好的呼吸,好好的存在。到了一刻,你或許會忽然察覺,原來你自己甚麼都沒有在「等待」,只是單純的活著。
Kevin Yeung
2020年6月17日
bottom of page